开封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涵盖工、管、文、经、医、艺、农7大学科门类。学校始建于1980年。44年来,开封大学发扬“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团结进取,严谨治学”的学校精神,秉承“明德、励学、笃行、创新”的校训,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之路。
开封大学占地面积1441亩,图书藏书总量200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生源分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就业率连年达到95%以上,已向社会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17万余人。学校教职工1200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博士近100人。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荣誉称号的教师200余人。学校现有16个学院,43个专业。其中,与河南大学联办本科专业3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2个,河南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特色、骨干、示范、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7个。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4门,省级一流核心课程4门,国家、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8项,国家、省职业教育优质教材7部。拥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07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省名师工作室和创新平台等10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厅级项目1000余项,完成了75项校企共同研发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9件,获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授权307项,专利转化转让16项,发表SCI、EI收录的论文50多篇。学校创办有《开封大学学报》,是河南省一级期刊、中国“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早在1994年,学校成立了开封大学董事会,由世界客属总商会主席、香港金鑫国际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金松先生担任董事长,先后与140多家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董事单位捐资、捐物、设立奖助学金,共建实习就业基地,联合培养学生,成为主动融入市场经济办学的先行先试者。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纷纷予以报道。学校现有校企合作企业252家,学校牵头成立全国阀门再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先后加入22个产教融合共同体。谭贞书记担任中文联盟副主席,王德如校长担任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7个项目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2年),2个案例分别入选教育部优秀产教融合案例(202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典型案例(2023年)。“开封大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学校重点建设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土木工程、口腔医学等专业群对接了河南省、开封市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仪器仪表、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主要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的人文旅游、艺术设计等专业(群)对接了省市文化旅游、现代轻纺等主要产业集群。
学校早在1992年开展国际交流,先后与英国、加拿大等国开办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在校生近1000人。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到校任教。200余名学生前往英国、日本等国留学深造。学校先后接收欧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游学学生120余人,接待法国3A商学院等海外游学团100余人次。建设中德合作AHK考培基地。学校入选2023年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经世项目,加入“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全国高校就业五十强、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河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河南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首批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河南省现代学徒制示范点、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德育工作评估优秀院校、省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河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河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开封大学将以“双高”建设和提升办学层次为重点,围绕“六个聚焦”,致力“六个实现”:聚焦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聚焦区域发展,实现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提升;聚焦行业企业,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突破;聚焦双师型教师,实现教师队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创新创业就业的高质量;聚焦职教“出海”,实现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拓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