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高教)专业及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近年来,开封大学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加快调整专业结构,“调高”服务的精准度,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有效地服务了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以“产”定专,“调高”服务精准度
5月20日,开封大学17号楼一楼的京东乡村振兴学院内,该校数字经贸学院院长尤影正在给2023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上实践课。她现场演示直播课销售开封的品牌特产,讲解完毕,学生跃跃欲试。“在这里上课感觉很真实,这在一年前不敢想。”尤影说,这个装修一新的教学实训中心里面藏着超多“宝藏”,有视频剪辑中心、拍摄中心、品牌助农直播间,还有新媒体美工实训室、电商运营实训室等。今年4月18日,随着京东乡村振兴学院挂牌成立,开封大学采取了“引产入校、以产促教、工学交替”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及商业项目实战运营,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来这里上课的老师越来越多。
按照“传统专业提质、新兴专业扩容、未来专业培育、特色专业赋能和骨干专业升级”的建设思路,开封大学对现有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升级。从2021年的12个专业学院54个专业,到2025年的9个专业学院38个专业。据统计,2022年学校停招了化妆品技术等9个专业;2024年停招了建设工程管理等9个专业,新增融媒体技术与运营、跨境电子商务、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制造技术3个专业;2025年停招工程造价等6个专业,新增智能建造技术、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等4个专业。数量显性变化背后的逻辑,是以“产”定专的教改尝试。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该校出台了《开封大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和《开封大学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按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专业动态调整从过去的两年调整一次到每年调整一次,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同时,学校尝试对传统专业、新兴专业、特色专业核定不同的评价标准,配套不同的扶持措施,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明确了包括“三率”(第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在内的“师资条件”“实训条件”“转专业率”“专业相关度”“专业在全省的布局情况”“专业在全省的排名情况”和“专业特色和亮点”等指标体系,并依据“对省内布点过多、供给过剩、职业岗位消失,以及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低于50%的专业必须淘汰”“动态调整、持续发展和特色建设”等专业动态调整原则,对全校所有专业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学校把专业划分为四个等级:绿牌(重点发展专业)、蓝牌(加强建设专业)、黄牌(限制发展专业)、红牌(停招或缓招专业)。学校重点支持“绿牌”专业发展,加强“蓝牌”专业建设,敦促“黄牌”预警专业整改,停招“红牌”劣势专业。专业动态调整与预警机制的建立,使专业设置更紧密贴合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契合度。
“专业的进退不仅考虑‘三率’,更关注国家战略和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供给的匹配度。”副校长李治说,“有的专业过去已经办了几十年,部分学院不忍心甚至刚开始不愿意舍弃,但痛定思痛,觉得改革的方向是对的,还是要努力迈出这一步,面向产业、面向未来,走出‘温水’中的舒适区。”他颇有感触地说,“总之一句话,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提高我们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精准度。”
以“群”建院,谋划横向融通大格局
在专业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开封大学围绕开封市“16136”总体工作思路,紧跟“制造立市”“文旅强市”战略以及十大产业集群需求,着力打造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现代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口腔医学“2+4”专业群布局,并推动实施了“以群建院”大改革——
对应装备制造类特色专业群,合并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为智能制造学院,同时挂牌成立阀门产业学院;对应文化旅游类特色专业群,合并人文学院、旅游学院部分专业为文化与旅游学院;对应现代服务业,合并财政经济学院、旅游学院部分专业成立数字经贸学院,同时挂牌成立京东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对接国家“职教出海”的发展战略,合并国际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

“曾经有企业到我们旅游学院招聘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心存疑虑,问‘为什么电子商务专业不在财政经济学院而在旅游学院’,我们总要解释半天。”尤影院长改革之前在旅游学院,采访中,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尤影讲述的这样的“尴尬”在过去的确存在。如今,经过“以群建院”大改革,学院间打破了横向壁垒,专业群的建设将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贯通,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产教融合,形成了“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样的“尴尬”也就不复存在。
“小小阀门,广阔天地。以群建院,让过去我们两个学院的专业优势得以互补,加快了阀门产业的技术研发与革新,让我们的人才培养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在依托智能制造学院建设的阀门产业学院成果展厅,该学院党总支书记李鹏向记者介绍,“阀门产业是我们开封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最近好多企业来学校点名要我们的毕业生!”
以“实”助“产”,引领产教融合新变革
在专业调整优化的基础上,学校持续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此,学校不断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提升产教融合广度,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着力在“融”上提高匹配度、“联”上提高融通度、“合”上提高达成度。2024年6月,开封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和浙江超达阀门集团联合牵头全国143家科研院所、高校及阀门制造行业上下游企业成立了全国阀门再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5年4月,开封大学、河南大学和京东集团联合牵头全国162家高校及企业成立了全国乡村物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校党委的大力推动下,学校先后加入了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绿色(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精品文旅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智能供应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21个,覆盖管理、旅游、化工、新闻、医学、信息等多个专业。

“共同体的成立,为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建立了实体化运行机制、产教供需对接机制、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协同技术攻关机制、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机制。”开封大学产教融合服务中心主任师兆忠介绍说。
其实,开封大学发展产教融合历史较早。早在1994年,开封大学就成立了以香港金鑫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李金松博士为董事长的开封大学董事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开展了校企合作。30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通过产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学院、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今,学校与中联重科、奇瑞汽车等252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学校紧抓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红利,申报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获中央预算内资金8000万元。“高端仪器仪表产教融合开放实训基地”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贴息贷款3680万元,现已建成使用,合力打造产教融合的大平台。
“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使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比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达到50门,创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开封大学教务处处长王茜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带来的是喜人的成绩单:近五年在校生规模持续扩大,各专业报考热度居高不下,招生计划完成率达100%;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高水平赛事中获奖38项;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90.67%;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连续五年超95%。从就业地域分布看,近五年毕业生在豫就业占比达71.53%,其中留汴就业人数占比29.82%。在服务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中,41.94%的毕业生投身河南省重点领域,28.57%服务于河南“十大战略”任务,29.49%扎根重点产业一线。

“我们开展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绝非简单的专业增删与院系撤并,它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指向,是破解传统学科布局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社会需求深刻变化之间的结构性错位,推动高校从‘有什么教什么’的惯性路径,向‘要什么学什么’的主动变革转变。”开封大学校长王德如接受采访时说。
为推动专业结构优化,学校于2023年10月召开了数次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向全体教职员工征求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开封大学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成立了“十大工作任务专班”,在短时间内,通过激发内生动力、精准对接需求,实现了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匹配与良性互动,为破解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地方院校普遍面临的“同质化竞争”与“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河南高教记者 常启武、特约记者 常素芳
媒体链接:以专业调整重塑教育供给——开封大学优化专业建设改革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