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新闻搜索
阅读排行
![]() |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
>>
正文
“校地联动聚合力 理论宣讲开新局”驻汴高校与禹王台区理论宣讲工作座谈会举行
更新日期:2025年07月19日 10:49 作者: 浏览: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及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阐释传播工程,7月15日,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开封市委宣传部、开封市禹王台区委、开封市禹王台区人民政府、开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开封大学联合举办了“校地联动聚合力 理论宣讲开新局”驻汴高校与禹王台区理论宣讲工作座谈会。本次会议由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常素芳工作室、开封市禹王台区委宣传部、开封大学党委宣传部承办。 开封市党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左起超,开封市禹王台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统,开封市社科联一级调研员朱虹,开封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合,开封市禹王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区长曹靓等出席会议。部分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负责人和骨干成员,开封市禹王台区“板凳说”宣讲骨干,驻汴高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常素芳工作室负责人、开封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常素芳主持。 张统在致辞中表示,希望禹王台区与驻汴高校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探索理论宣讲的新规律、新方法,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开封市这片沃土中结出更多丰硕成果。 张合介绍了开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理论宣讲工作的经验成果。他表示,学校将持续讲好中国故事、开封故事,积极吸纳其他高校理论宣讲的经验做法,借鉴禹王台区“板凳说”的创新实践,扎实推进理论研究阐释与人才培养,着力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上,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优秀理论宣讲作品,集中学习了驻汴高校与禹王台区在理论宣讲方面的特色品牌及优秀案例。 交流座谈环节,禹王台区委宣传部、辖区乡镇及教体局代表,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赵晓芳工作室、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马翠轩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沈贺工作室、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刘嘉尧工作室(培育)、河南省高校辅导员黄鑫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赵增彦工作室、河南省高校辅导员管欣工作室、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乔新杰工作室(培育)等工作室主持人/负责人和骨干成员、驻汴高校宣传部部门负责人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围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校地联动创新理论宣讲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黄体凯介绍,禹王台区委宣传部门针对理论宣讲中的问题,探索出“板凳说”宣讲模式,打造多元化宣讲队伍,吸纳党校教师、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法律专家等各类人才,通过社区走访、问卷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梳理出党史教育、政策解读、文化传承等16类宣讲菜单,供群众“点单”,多维度满足群众需求。 王雅表示,南郊乡积极响应“板凳说”宣讲模式,不断创新形式、完善平台和建强队伍。她从三方面进行分享:一是巩固传统阵地“接地气”。设立26个文明实践大讲堂,通过“情境故事会”“小板凳教学”,让宣讲“实起来”。二是打造特色宣讲“提心气”。将课堂搬到村头、地头、炕头,通过“凉亭授课”“田间围坐”,让宣讲“热起来”。三是注重宣讲质效“聚人气”。组建含先进典型、“田秀才”等的宣讲队伍,开展“学习研讨班”提升能力,让宣讲“活起来”。 张艺表示,禹王台区教体局紧扣立德树人任务,以“四抓四促”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一是创新教研机制,提质增效。通过“抓队伍、强根基”“抓中心、聚智慧”“抓骨干、树标杆”等举措,形成了“新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的梯队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用活教学资源。二是深挖本土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场馆,培养“红领巾讲解员”,让红色教育“沉浸式”落地。 李昊勇表示,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关键在“精准、鲜活、扎根”。一是精准供给。通过动态调研掌握不同群体关切,以“点单式”宣讲解疑释惑。二是鲜活表达。善用“小故事”讲透“大道理”,将文件语转化为百姓语;借力短视频新媒体平台,打破理论宣讲“覆盖围墙”。三是实践扎根。将宣讲终点放在实践现场,把课堂搬到基层、红色教育基地,引导群众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体悟思想伟力。 马翠轩认为,校地联动理论宣讲是深化校地融合、赋能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深入调研,围绕地方发展需求和重点将课堂“大理论”分解为“微课题”。二是转变叙事,把学术话语转成方言土话、网言网语、青言青语,走进社区工厂田间地头学习“群众话”“民间智”。三是多元结合,推动高校学者与“田秀才”“土专家”同台共振,推动新媒体和“小板凳”融合传播;四是成果转化,依托宣讲收集难点、凝练课题,并及时转化为宣讲新内容与政策建议。 宿云龙表示,新时代思政工作者既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要拥抱变革、求新创新,以党的创新理论解答青年困惑,以创新的表达方式提升青年兴趣,以生动感人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破解信息茧房,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网络空间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郑珊珊表示,深化校地联动能够真正使理论宣讲“上通天线,下接地气”,使高校和地方达到互促共赢的局面。一方面,能够发挥高校理论资源优势,牢牢把握理论宣讲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确保宣讲内容的规范性、准确性、权威性,在“守正”中固本培元。另一方面,也能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和群众需求,创新宣讲内容、形式、载体,增强理论宣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感染力。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说服人,用通俗的表达引导人,以汇聚起的宣讲合力,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陈文文认为,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学习对象分类施策。对领导干部,彰显其“领头雁”作用;对广大党员,体现其“先锋队”作用。二是丰富学习内容。系统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创新立体多样的学习载体。发挥各类革命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作用,开辟生活化、日常化学习场景。四是打造特色实效的学习方式,推动理论宣讲“深”下去,“活”起来,理论诠释“深”且“透”。 温奇凡认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普及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齐心协力。对于高校来讲,尤其需要地方政府的协助,地方政府一线工作者的丰富实践可以有效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反哺。目前,大学生们不仅需要理论的深度,还需要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高度。高校与地方政府的相互印鉴可以更加高效地提升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度。 杜尚远表示,推进理论宣讲的“体系化”“学理化”,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更需要打破院校壁垒、突破传播边界。一是推动“校政协同”,构建协同育人理论传播共同体。二是推进“校地联动”,打造理论宣讲与地方实践融合平台。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多样化、智能化宣讲模式。理论宣讲是构筑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工程。要把“讲清楚、讲明白、讲进去”作为工作目标,真正实现从“我来讲”到“大家听”、再到“群众信”和“行动跟”的升华转化。 管欣认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要打破“象牙塔”与“实践场”的壁垒,在地方发展需求中找落点。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组建“河小青”理论宣讲团,结合国家战略开展宣讲;开放实验实训场馆,增强群众民族自信;开展“豫见红图”项目,拓展宣传受众。校地联动深度决定理论传播温度,希望借助本次研讨会,将地方优秀案例转化为思政“活教材”,与地方共写开封高质量发展答卷。 乔新杰认为,理论宣讲是连接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群众的重要桥梁。如何让理论从“纸面”走向“地面”、从“会场”延伸到“现场”,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语言转化。让理论从“天书”变为“家常话”,关键在于将“书面语”转化为“生活语”。二是形式活化。让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通过情景细节,让听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三是实践深化。让理论从“认知”变为“行动”,构建“理论宣讲-技能实训-社会实践”转化链条,让理论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践指南,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青年学子手中的“技能工具箱”和群众心中的“精神指南针”。 赵占清认为,理论宣讲工作重点是坚持一条主线,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作为主线。做好理论宣讲工作要突出四个维度:一要提升认识高度。自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体系,深学细悟,触类旁通;二要选准宣讲角度。针对受众特点和实际需求,坚持小切口、接地气;三要注重话题鲜度。关注热点、最新发生的、群众关注度高的事项,做到宣讲内容冒热气、带露珠,入脑入心;四要加强工作力度。从整体设计、系统谋划、部门协同、队伍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理论宣讲再上新台阶。 王名哲认为,近年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十分重视理论宣讲工作,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理论宣讲大格局,不断强化理论宣讲在“三全育人”中的关键作用。一是着力锻造宣讲队伍的大格局。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师这个宣讲主力,各学院党政负责人齐上阵,学生宣讲员齐参与,为广大师生奉献“精神大餐”。二是着力打造宣讲内容大格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突出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三是着力打造宣讲载体的大格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展理论宣讲,利用校史展馆、黄河工程文化长廊和实训场馆等多场景进行延伸,在社会服务中进一步拓展突破。 王晓枫表示,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立足“科技为底色、传媒为特色”发展定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一是传媒基因与理论宣讲深度融合。借助“穆青主题展”,将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与专业优势深度融合,创作优秀宣讲作品。二是科技赋能让宣讲“活起来”。积极探索“技术+宣讲”融合模式,让学生“穿越时空”感悟精神力量。三是创新载体构建多维宣讲矩阵。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宣讲。四是校地联动打造宣讲共同体,如与焦裕禄干部学院合作共建思政教育基地,与禹王台公园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百年革命基因转化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 和婧认为,开封大学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通过整合省市校资源,构建“讲、宣、研、传”四位一体宣讲格局,取得扎实成效。“讲”的方面,发挥思政课关键作用,创新课程群,推进思想“三进”,探索形成“1+2+4”教学模式;“宣”的方面,根据受众调整方式,在各类宣讲活动中覆盖1.2万余人次;“研”的方面,依托名师工作室与多校联动,开展集体备课和研讨;“传”的方面,开设《开封红色记忆》特色选修课,微宣讲作品“奋进的路标”在“豫教思语”展播中获得了不错的浏览量。 朱智卿认为,创新传播方式聚人气,让理论宣讲活起来。一是阵地建设可视化。校园主干道、教学楼等设宣传栏,以图文展板呈现党的历程与理论,实现“抬头可见、驻足可观”。二是课程育人特色化。开设“非遗”选修课,融合传统文化与党的理论。三是传播方式年轻化。组建学生新媒体团队,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将“大思政课”转化为年轻人喜欢的融媒体产品,让参与学生也受党性教育。沉浸式与互动传播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引导党员师生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左起超作总结讲话。他表示,要进一步深化校地联动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方式方法,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基层、融入民心;同时,要以发展成果为依托,既让理论宣讲深耕基层、贴近群众,又要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开封故事。 座谈会后,参会人员前往南郊乡芦花岗家风馆参观学习,实地感受开封市禹王台区在理论宣讲方面的丰富资源优势与独特魅力。 此次校地联动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理论宣讲领域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理论资源与地方实践优势深度融合,为探索理论宣讲的新路径、新模式注入了积极动能。 媒体链接:“校地联动聚合力 理论宣讲开新局”驻汴高校与禹王台区理论宣讲工作座谈会举行 【关闭】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2011 中国*河南*开封*东京大道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0371-23810013 传真:0371-23857112 豫ICP备0500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