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发展规划  高教研究  优质学校建设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速递>>正文
高教动态68期
2019-01-03 17:46   审核人:

高教研究与发展动态

201812月(总第68期)

主办:开封大学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所

 

● 本校动态 1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8年执行绩效数据采集和总结报告工作圆满按时完成 1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召开高职教育质量年报编制工作会 2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 3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三个专业教研室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立项 4

● 政策信息 5

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5

陈宝生:中国教育,波澜壮阔40 8

陈宝生:把落实“十项准则”作为师德师风建设首要任务抓紧抓好 19

新时代·新高职·新目标-----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8年年会 21

  ● 高教论坛 24

王继平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新篇章 24

我国高职教育评估政策的演变、效应及观望 26

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行动逻辑及启示 37

特色高职的发展逻辑 43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 43

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规格定位初探 47

● 他山之石 55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破解小专业,服务大产业 55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一带一路”培养国际化“工匠” 61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吸纳湾区新动能,构建双创新生态 65


● 本校动态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8年执行绩效数据采集和总结报告工作圆满按时完成

为落实教育厅《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8年执行绩效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教办高〔2018840号)文件要求,也为了学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三年建设期圆满收官,学校高度重视该项工作,1130日至1212日期间,召开多次专题领导工作会,成立执行绩效数据采集工作组和总结报告文字撰写工作组,21个项目组和16个优质校建设项目组认真总结三年建设工作成效,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序组织下,在各项目组全力参与下,开封大学2018年绩效数据网上填报工作和三年绩效报告撰写及上报工作圆满按时完成,为高质量完成开封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国家级优质院校三年建设和接收验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来源:发展规划处 林宁 撰稿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召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编制工作会

124日下午,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在行政楼三楼召开了“开封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编制工作会。副校长李治出席了会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校长李治主持。

会上,李校长对质量年报编撰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认真学习新政策、新文件。年报编制要紧跟国家中国体彩票app下载高职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紧密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社会服务和学生发展做好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政策保障等工作;二是要挖掘亮点、提炼特色。各部门要根据学校的工作重点,深度挖掘年报编制亮点,注重提炼典型案例,充分彰显学校发展特色,提升年报编制质量与水平;三是要注意数据填报的连续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筹安排,高质量做好本项工作,为学校正在开展的创新行动计划验收工作和即将开展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申报做好积淀和积累。

发展规划处负责人对“开封大学本年度年报工作方案”进行解读,对年度编制内容、相关数据表填报做了任务分解,明确了各项任务分工、时间进度和具体要求,并对今年的企业年报工作进行了安排和布置。

信息来源:发展规划处 林宁 撰稿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

11月15日下午,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在15号教学楼举办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决赛。校长宋志敏、副校长赵辉莅临现场观摩了比赛,各院部组织部分教师到场进行了观摩学习。大赛由教务处负责人曹红霞主持。

本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是由各学院和公共教研部组织进行初赛,选拔出20名优秀教师参加了比赛。决赛中,各参赛教师对参赛课程进行了多方位的准备和合理的设计,在20分钟的时间内进行了教学展示,参赛教师们精神饱满、教态自然、课件精美、条理清晰,充分展示了青年教师的课堂风采。

比赛现场,校长宋志敏充分肯定了参赛选手的表现,并要求评委公平公正的进行评分,使真正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进而发挥优秀青年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赵校长要求评委们认真做好评选工作,及时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青年教师们不断成长。各组评委认真地对参赛选手的课堂展示进行了综合评判,并最终通过打分确定了比赛成绩和名次。

本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的开展,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教学交流的平台,对于中国体彩票app下载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来源:教务处 张静 撰稿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三个专业教研室获

“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立项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公布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达标创优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教高〔2018〕1058号)文件,公布了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达标创优立项建设名单,中国体彩票app下载申报的软件技术教研室、物流管理教研室、旅游管理教研室被认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立项建设单位。同时,认定材料工程技术、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应用英语、新闻采编与制作、建设工程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护理教研室、口腔医学和药学12个教研室为合格基层教学组织。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单位,是联系教师与学生、落实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对此次申报高度重视,经院部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严格程序,认真组织开展达标创优建设实施工作。此次立项是中国体彩票app下载继“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获批立项后第二次获得此荣誉,是中国体彩票app下载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又一突破,是多年来学校坚持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成果。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将以此次立项为契机,全面推动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高全校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

信息来源:教务处 孟祥霖 撰稿


● 政策信息

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18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作用,郑重宣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的信心和决心,极大鼓舞和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里程碑而不懈奋斗。

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迎来了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概括的:“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就必须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一、四个“基于”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二、对改革开放的评价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三、三大里程碑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四、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十个“始终坚持”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五、三个“伟大飞跃”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六、三个“充分证明”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40年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七、改革开放40年宝贵经验的九个“必须坚持”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 2018-12-18

陈宝生: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历史决策,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人口大国从此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让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绘就了一幅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却是翻天覆地的40年,为历史留下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的40年,也是奠基未来的40年。

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助力者。

40年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牢固确立并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确立并始终坚持教育在党治国理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应对世界竞争的激烈态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工作方针政策,在新旧更替和转化中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和蜕变。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传统与现代、立足国内与面向世界的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4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历史性转折

40年前的中国,百乱待治、百废待兴。从何处入手拨乱反正、重回正轨,严峻而现实地摆在党和国家面前。小平同志以历史的眼光一锤定音,“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以科技和教育为突破口,推动了迈向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

1977年8月,小平同志刚刚恢复工作,就在北京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小平同志提出,“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当场决断“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由此,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当年冬天,570万人报考,1978年夏天,又有610万人报考。恢复高考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关注点,点燃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掀起了全国上下读书学习的热潮,教育界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整个社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敞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1978年,小平同志在听取清华大学汇报时果断决策,“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在我们迈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专门叮嘱“不要怕出一点问题”。由此发端,中国教育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征途,出国留学很快从涓涓细流变成滚滚洪流,打开了国人的眼界,向外界释放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强烈信号。

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的先声,出国留学是中国开放的前奏。40年后的今天,重新回顾这两件大事,无疑是转折性的、历史性的。自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科教兴国逐步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自此,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教育从容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自此,中国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开始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阔步迈进,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逐步成为现实。

历史性发展

40年前,黑屋泥凳、朽木糟墙下的琅琅书声,是当时中国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30年前,一张“我要读书”的照片在新闻媒体报道后,安徽省金寨县张湾小学苏明娟那双充满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大地随处可见的标语,是当时我国教育的真实记录和时代缩影。40年沧桑巨变,40年执着奋进,中国教育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40年的发展是跨越性的。1978年,我国小学升入初中比例只有60.5%,高校在校生只有85.6万人,研究生只有1万人。在这样一个极为薄弱的底子上,经过40年努力,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51.4万所,在校生2.7亿人,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10.6%提升到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6.4%提升到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3.6%提升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升到45.7%,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00年基本普及,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从5%到15%,我国用了9年时间,美国用了30年,英国28年,法国25年,德国24年,日本23年。201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显示,中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719,迈入高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标志着中国达到了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0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这种全方位体现在教育普及程度的大幅提升,体现在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方法、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等各方面,体现在教育基础越来越坚实,保障越来越有力,各种要素水平越来越高。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16%,“有砖不过千,有门没法关,有窗垒着砖,有顶漏着天”“找学堂,不用问,瞅见破房只管进”。这些顺口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教育的真实场景。40年来,从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写入《教育法》,到明确4%目标,2012年实现4%并保持连续增长,国家教育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3.4万亿元。国家先后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无两有’‘六配套’,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生动描绘了农村教育的巨大变化。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1985年,全国人大作出决议设立教师节。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有力保障了教师权益,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为解决教师地位待遇问题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基本依据。197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899万人,2017年增加到1623万人,是1978年的1.8倍,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初具规模。

40年前,中国的课堂“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讲到底”,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与发达国家反差强烈。国家大规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3%,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400多万孩子也能和城市孩子一样学到最优质的课程。先后四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越来越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从1980年颁布《学位条例》至今,我国形成了以8部教育法律为统领、包括16部教育法规和一批部门规章、地方教育法规规章在内的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高校基本实现“一校一章程”,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轨道。

40年的影响是世界性的。2009年,上海中小学生首次参加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取得优异成绩,我国教育引起全世界关注。

40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同步增长、“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的新局面,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留学中国”品牌知名度持续上升。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万余人。

40年来,共有313万多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中外合作办学从无到有,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达2385个,我国成为全球一流大学的重要办学合作方。533所孔子学院和114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学习使用汉语人数达1亿人,中华语言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了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我国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经常性交流合作关系,与5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学历学位互认,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建立了8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紧跟改革开放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与国家共奋进,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教育、发展潜力最大的教育、特色最为鲜明的教育。

历史性变革

中国教育的40年,是不断改革的40年,不断创新的40年,不断破旧立新的40年,变革贯穿始终。40年来,每到重要历史关口,党中央都召开全国性教育会议,谋划改革、部署改革、推动改革。

1985年,为适应当时“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发展要求,中央召开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中国体彩票app下载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改进政府举办和管理教育的体制机制作出专门部署,促进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快速发展,人才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1993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中央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1994年,中央专门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

世纪之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紧迫任务。1999年,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中国体彩票app下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从改革入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和人才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2010年,中央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改革为主线,瞄准长期以来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性体制机制障碍,集中进行突破。

四次会议、四个文件,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一个又一个新阶段,推动中国教育一次又一次向前迈进。

40年来,办学体制更趋多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所正规民办学校出现,自此,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从1993年提出“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到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确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法律地位,再到2016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首次允许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国家不断调整完善政策举措,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40年来,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大发展大跨越。目前全国共有民办学校17万余所,在校生5100多万人。民办教育从“有益补充”成长壮大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40年来,管理体制更具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教育职责权限逐步理清。义务教育从最初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全民办教育”“集资办学”逐渐走向“人民教育政府办”,成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

40年来,义务教育管理经历了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到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发展变化。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正式确立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1998年,部属高校的调整撤并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撤销部门办学、中央地方共建、高等院校合并等一系列举措,打破了传统“条块分割”管理模式,“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不断下放管理权限、改进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转向宏观引导、从计划培养转向市场驱动,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40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更加科学,回归教育规律,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由“一考定终身”走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40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不断改进考试内容,1989年标准化考试对考试的结构、内容、方式等进行了统一。1999年开始试行“3+X”高考科目改革,高考内容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不断调整招生录取方式,1984年试行保送生制度,2003年开始自主招生改革,为具有突出才能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民群众送孩子上大学的渴望十分强烈。1999年,中央作出高校扩招的决策,当年全国高校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长47.4%。近年来实行的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让更多农村孩子圆了大学梦。2014年,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2017年上海、浙江成功试行新高考。

4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特征,倾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要求,制定发展战略,描绘宏伟蓝图。40年风雨兼程,中国教育改革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前行,取得了巨大成就。

历史性变化

40年来,教育牢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期待,有效支撑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40年来,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受教育渠道大幅拓宽。经过40年发展,我国已建成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纵向上,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教育相互衔接;横向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步发展,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样更灵活的受教育渠道。着眼培养一技之长,大力发展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目前全国有职业院校1.2万所,在校生2680万人,中职和高职分别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着眼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再学习、再深造的愿望和需求,建立了自考、函授、成人夜大、成人高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等多种教育渠道,大力发展包括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农民工教育培训等在内的终身教育。现代社会,终身学习逐渐成为潮流,老年大学、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慕课、学分银行,新内容新形式不断涌现,人人学习、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建立。

40年来,教育公平的步伐不断加快,每个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更有力的保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国家坚持全纳包容的发展理念,努力让每个孩子不分民族、种族、性别等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机会,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教育领域充分体现。2008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践中,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免一补”、全面改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全国超过80%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提升中西部教育,通过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教育脱贫攻坚等举措,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国家加大关心帮扶困难群体力度,建立覆盖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17年资助贫困学生近9600万人次,资助资金超过1800亿元,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目前80%以上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积极发展特殊教育,1985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仅能容纳4万多学生,现在基本实现每30万人口以上县建成一所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为残疾学生专门研制试卷、专门设置考场、专门设立学位,让他们拥有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每个孩子的关心关爱,体现了整个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40年来,人才培养和科技供给水平逐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教育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各行各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1982年,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达2.3亿。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2000年我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成就,是中国教育的一项壮举。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9900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2亿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40年间增加了近50倍。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是科技创新和重大发明的重要源头,为推动我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占全国80%以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研究成果均占全国总数80%以上。国家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重大项目。2016年,中国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我国高校在全球的位次整体大幅前移,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近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历经40年发展和变革,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今非昔比,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开启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今年9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大会。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一次写入历史、进入人心、改变生活、开启未来的大会。会议全面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谋划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征程。

这一新征程,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征程。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体彩票app下载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到“九个坚持”。切实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这一新征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征程。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动摇,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这一新征程,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重振师道尊严。建设教育强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这一新征程,是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新征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为学生、为老师、为学校减负,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发挥好开放对改革的倒逼作用,在开放中做强中国教育,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这一新征程,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新征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到教育工作的方方方面。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把加强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要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40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12-18

陈宝生:把落实“十项准则”作为师德师风建设

首要任务抓紧抓好

12月14日,教育部召开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和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宝生部长强调师德建设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要提高站位、正视问题,科学规划、主动作为,对症施治、靶向治疗,全力抓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深刻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陈宝生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部署上来。

二、把落实“十项准则”作为师德师风建设首要任务抓紧抓好

陈宝生强调,要把握好继承和发展、高线引领和底线要求、严管和厚爱的关系,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为师德师风建设首要任务抓紧抓好。

一是方向要正确坚定,要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制度要细化管用,要从实际出发把准则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任务举措,把准则的各项要求融入到教师管理的各环节。

三是防线要关口前移,要树立抓早抓小的意识,严格教师录用中的品德考察,对照“十项准则”开展师德问题预警监测和筛查。

四是查处要严字当头,对师德失范行为,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依规严肃惩处。

五是风尚要厚植弘扬,要大力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创新工作机制和有效载体,形成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良好局面。

三、教育系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让“十项准则”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陈宝生要求,教育系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让“十项准则”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对师德建设的时间投入、精力投入、资源投入,健全师德工作体系和架构。

二要夯实主体责任,将师德建设工作责任落实情况、师德问题整治成果纳入教育督导考核,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三要做好宣传解读,坚持全覆盖、无死角,推动学习宣传不断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维护教师职业形象,提振师道尊严。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主持会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中国人民大学、青海大学作大会交流发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和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在教育部主会场参会。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省会城市教育局(教委)及省属高校相关负责人在各地各校分会场参会。

信息来源:中国职业教育2018-12-14

新时代·新高职·新目标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8年年会

在全国上下掀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热潮之际,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8年年会12月8日至9日在福州召开。会议以“新时代·新高职·新目标”为主题,交流展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路径。

王继平作会议主旨报告。他解读了这次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回顾总结了4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分析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王继平司长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龙头”,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整个职业教育发展将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高职院校要坚定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成为本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体彩票app下载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建设好服务发展的支点,打造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要找准推动改革的路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快推进高职教育融合化发展;坚持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与时代发展、科技发展同步;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使“中国师傅”成为世界品牌。要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队伍、投入和管理保障,发挥好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进招生考试制度、证书制度、评价制度改革;持续加强常规管理,提升高职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四个论坛

专题报告经验分享互动交流

本次会议设有“高水平专业建设”“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改革”“社会服务与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四个分论坛。

“高水平专业建设”论坛有针对性地遴选介绍部分高职院校优势专业(群)在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打造高水平专业的典型案例,以及企业助推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突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改革”论坛展现高职教育面向国家要求,持续建设和深化应用教学资源库,推动师生在常态化应用中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素养,带动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变革;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引领高职院校打破“信息孤岛”,逐步形成教育大数据,优化院校治理;探索物联网、VR/AR等现代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案例。

“社会服务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以专题报告、经验分享、互动沙龙等形式,呈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与创新人才培养同向同行的正向关系,分享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精准扶贫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路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论坛重点围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混合所有制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建专业等方面,交流研讨可复制、可推广的校企合作经验与做法。

四个展览

典型案例优秀成果推广应用

会议期间,同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新时代·新高职·新目标”成果展、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展、第十六届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装备及教材展览会。

高等职业教育“新时代·新高职·新目标”成果展展示和宣传了全国教育大会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成果。该成果展共征集到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所院校的464个案例。经专家评议,选定其中320个典型案例,包括“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技术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等7个模块。

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效能,展示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会议期间,主办方还以“优化教学、服务企业、便民生活”为主题,举行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展。本次成果展共征集到来自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6所高职院校的248项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体现了高职院校在服务经济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水平。经专家评议,遴选出38项创新强、应用广、效益佳的优秀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彰显高等职业院校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的成效。

年会期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展、第十六届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装备及教材展览会也如期拉开帷幕。装备及教材展览会邀请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物联网+、智慧校园、大数据、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相关企业展示实训设备、技术、方案、教材。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宋志敏校长带队参加本次会议,通过参加本次会议,更好的促进中国体彩票app下载高质量完成开封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国家级优质院校三年建设和接收验收工作。

信息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8-12-13


● 高教论坛

王继平: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体彩票app下载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集大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职业教育领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体彩票app下载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要深入理解把握“九个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体彩票app下载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他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为“九个坚持”。“九个坚持”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构成了习近平中国体彩票app下载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二要深入理解把握“德智体美劳”总体要求,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认识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要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在构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在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在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三要深入理解把握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深化改革和提升服务发展能力的高度谋划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我们要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产教深度融合的类型教育转变、办学格局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一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聚焦重点、难点和热点,破除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向全国教育大会确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是聚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发挥职业院校优势,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启蒙,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聚焦完善制度标准,找准改革突破口。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推动职业院校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和水平。

三是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并实施1+X证书制度,瞄准人才紧缺领域,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引导职业院校聚焦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群)。

四是聚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国家教学标准,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倡德同业异、技能为先,完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创新课程和教材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五是聚焦下一盘大棋,增强多方协同工作合力。加强教育与政府其他部门、行业组织的协调配合,在国家和区域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安排、经费投入、企业办学、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加强政府与人大、政协的沟通合作,做好立法工作,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供有力保障。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衔接互动,指导和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统筹协调教育、经济、劳动、就业等领域关系,将改革进行到底。

(王继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信息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18-11-22


我国高职教育评估政策的演变、效应及展望

教育评估是对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对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过去10余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针对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按照这些政策文件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开展了相应评估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估政策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实践的主要依据,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方向与标准。因此,本研究基于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的演变,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带来的实践效应,探寻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影响,进而对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提出具体建议。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的演变过程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在高职院校数量、招生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2004年以来,教育部出台了5年一评的高职教育评估模式。就时间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实施至今也不过15年时间,但就其发展历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水平评估”时期:2004—2008年

世纪之交(1998—2003年),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高速增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影响下,这段时间内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43万飙升到2003年的200万,几乎增长了5倍;在校学生人数从1998年的117万人飙升至2003年的480万人,也增长了4倍。这一时期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数量的增长幅度超过了普通高等学校,上述两者的增幅是普通高校的2倍有余。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就成为了高职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升高职教育办学特色,转变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2003年教育部决定对高职高专院校开展5年一次的教学评估制度。

2003年,教育部委托上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应崧教授担任“高等职业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组长,制定高职教育评估政策实施的方向、过程以及具体标准。该课题组以《职业教育法》《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2000年颁布)等法律及政策文件为依据,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政策草案,圈定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6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试点评估工作。2004年4月,经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同意,教育部办公厅正式颁布《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下称“水平评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到2008年结束。

按照上述教育部文件精神,“水平评估”的目的主要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急剧扩张的一次办学质量控制,通过评估达到改进、建设的目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是其基本原则。为此,此阶段的评估政策重点关注三个方向的评估事项:第一,通过水平评估强化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与管理,进而提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发展观;第二,通过水平评估促进地方主管部门重视以及支持高职高专院校采取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工作,强化地方主管部门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监督;第三,通过水平评估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正确认知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明确自身办学优势,正确界定其办学定位,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育教学过程等。为此,此阶段的“水平评估”政策设置了6个一级评估指标、15个二级评估指标、36个主要评估方向,每个指标与评估方向分为三个等级:不合格、合格以及优秀。在“水平评估”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先在各学校自评的基础上,专家组进校现场评估,以专家的现场评估为主。现场评估的方法主要是听取学校的自评报告,查阅相关的教学档案,组织开展评估研讨会,现场参观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听取学生反馈等。这一轮评估工作到2008年11月全部结束,从整体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扩招以来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作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为下一步新的评估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新一轮评估”时期:2008—2016年

2006年之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扩张步伐放缓,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目标基本完成。高职教育开始从注重规模走向注重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2]。为此,教育部在2006年11月颁布的《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下称“16”号文件)中提出,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渐强化的形式下,需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水平。但是,此前“水平评估”过程中,因过于重视评估过程而轻视评估建设、重视外延规模而轻视内涵质量,甚至在评估过程中材料造假也是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16号文件”中提出的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也与该文件的精神不相符合。需要按照“16号文件”精神中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的具体目标,制定出新的评估政策体系,并尽快将新的评估政策付诸于实践。2008年4月,教育部正式出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下称“新一轮评估”),在全国范围内对高职院校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无疑,“新一轮评估”与之前的“水平评估”明显不同,此次评估的目标是引导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教学改革。按照“16号文件”的要求,明确高职院校的服务属性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一阶段的“新一轮评估”在评价体系与指标上与上一阶段有明显不同,共设置7个主要评价指标、22个关键点评估要素,对每个评价指标及关键点评估列出了具体评估内容以及信息采集平台。在新一轮评估政策实施过程中,围绕上述评价指标及评估关键点,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辅之以专家组的现场评估,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给出具体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进而引导高职院校完善内涵发展的实施路径以及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方式。因此,这一阶段的评估中,实施方法也较为多元,不仅包括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专家组现场评估以及查阅相关材料、听取学生意见,还要求专家组深入课堂,对师生进行深入访谈。其中,深入访谈是此一时期评估的主要工作方法,按照“聚焦、反思、辩论、发散、开放、适度”等原则来对师生进行全面访谈,进而发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按照“新一轮评估”政策的具体要求,此阶段的评估本来是要求在2012年底全部结束。但因新建高职院校较多,其在课程体系、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还相对薄弱,为了给新建高职院校一定的缓冲时间来提升应对评估的指标,教育部允许此一轮评估延长至2016年[3]。

(三)“需求能力评估”时期:2016年至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力度逐渐加大,“新一轮评估”政策的局限性开始凸现,比如对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范围狭窄、评估效率较低、评估主体较为单一等。因此,尽快出台新的评估政策,以适应经济社会变革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已然十分迫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教育的办评分离,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2014年国务院在《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进一步指出,完善职业教育的评估办法,强化督导模式评估,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与专业教学评估,实施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这些新政策的出台,为高职教育的评估工作提供了新的思维。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按照《教育督导条例》精神,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的暂行办法》(下称“需求能力评估”),该文件要求,从201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高职院校开展适应社会能力需求的教育评估工作。

“需求能力评估”政策内容较多,包括5章内容,对需求能力评估的目的、目标、原则、内容、方式、工具、结果运用等进行了全面界定。此次评估的目的是要全面了解前两个阶段评估之后,全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水平,引导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其主体优势,提升办学活力,强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需求的结合。因此,此次评估突出需求能力的适应性,在内容上,包括办学能力、人才培养等20个关键要素指标,每个指标下有对应的内容。当然,评估的工具运用也较为多样,包括数据调查、数据分析、数据问卷等。此外,还全面提升了信息技术在此次评估中的运用范围,对全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师生、专业、课程、就业等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归纳与分析,按照学校填报、省级主评、国家总评的程序来实施评估。在学校填报过程中,各学校要出台自评报告;省级主评是以各省教育厅为主导,实施的还是政府评估形式;但到国家总评时,不再是政府主导评估,而是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委托社会第三方独立机构开展评估,并向全社会发布评估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当然,此一轮评估工作尚在进行当中,其效果还有待观察,但突出第三方评估的地位,无疑是个巨大进步。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水平评估”政策效应分析

第一,积极效应。整体来看,“水平评估”政策的实施提升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水平评估政策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急剧扩张的形势下实施的,其评估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建构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指标来规范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该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一是水平评估政策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在当时也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评估理念。二是水平评估政策设计出的评估方案,是一个政策导向突出、评价标准合理以及评价指标得当的体系。从其结构上看,重点突出,政策指导性较强,能够反映当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现状,而且评估方案整体较为可行,操作性也比较强。三是在评估方法上,采取了一套富有创新性的综合方法。由此,以水平评估政策为契机,全国各高职院校以该政策为导向,积极推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规范性,使不同类型高职院校明确了各自的办学定位,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对提升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消极影响。任何政策并不是完美的,水平评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关注办学条件的评价,在教学软硬件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规定了较多的量化指标。将高职院校的办学注意力引导到外在的办学条件改善上,这是一个较大的政策失误。故有学者认为,水平评估政策有三大缺陷:一是高职院校在评估过程中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评估过程的意义;二是评估政策过于注重量化,高职院校为了迎合这些量化指标,煞费苦心,有的学校甚至不惜造假;三是评估主体主要是专家组,其代表教育部,与高职院校是不对等关系。为了应对专家的评估,高职院校在应对评估过程中不注重自身建设,而完全将精力放在准备材料的基础上,偏离了评估政策的初衷。

(二)“新一轮评估”政策效应分析

第一,积极效应。整体来看,“新一轮评估”政策看到了“水平评估”政策的不足,在评价指标、标准及体系等方面有所改进,评估过程与实施方式与“水平评估”也有较大不同。因此,“新一轮评估”政策基于高职院校质量提升的需要,对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政策重点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施模式进行评估,客观上也提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水平评估政策注重的是指标量化与检查,新一轮评估政策侧重的是对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研判,注重激发高职院校的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能力。首先,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给各高职院校足够的改进与创新空间,给各高职院校在目标规划、未来发展中设置了足够的自主权。其次,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权力交给了高职院校,引导高职院校按照政策要求,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控机制。与水平评估政策相比,评估主体不再是专家组,而是高职院校自身,专家组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做出结论。专家组在访谈、调查以及实地考察过程中所做出的是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通过价值判断来引导高职院校与专家组一起解决问题。因此,新一轮评估政策自从实施以来,其积极成效是较为突出的。一是充分落实了新一轮评估的精神,各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形成了系统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二是高职院校在此轮评估过程中,注重过程建设,而不注重结果,从被动的迎接评估转化为主动推进内涵建设。三是高职院校在此轮评估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信息采集平台,规范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四是新一轮评估政策较为注重学校特色,在引导高职院校特色办学方面发挥了积极成效。

第二,存在的问题。新一轮评估政策尽管相较于水平评估政策有了很大改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评估的主体还是较为单一,专家组尽管不做结论评估,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个别专家因能力欠缺,在深度访谈过程中未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在信息平台建设中未按政策要求推进,没有建立适合本校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三)“需求能力评估”政策效应分析

第一,积极效应。尽管此轮评估尚未完全结束,但其在整体上对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需求能力评估”政策的特点较为突出。一是评估目标明确,切实贯彻了办评分离的要求,注重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以及办学机制的考察。二是在评估主体上,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提升了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三是在评估方法上,积极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对办学过程的考察。之前两个阶段的评估通常是专家组进校,给评估院校带来了一定压力,在数据方面有时候会发生造假情况。此一轮评估是第三方主体进校,使得第三方采集到的数据相对完整规范。四是在评估结果上,高职院校、省、国家三个主体的评估报告全部发布到网上,接受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可以对政府评估提出建议,也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改进其教学过程,有利于进一步释放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正是因为此轮评估政策有以下突出优势,其产生的积极效果也很明显。一是细化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社会服务、教学过程等方面的20多项具体指标,政策倒逼各学校强化教育改革,提升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层次与深度,提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此轮评估政策注重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客观上也规范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升了教育信息化程度。三是此轮评估政策注重办学主体责任落实,推动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并推进了该质量控制体系的公开化,有助于社会主体的监督。

第二,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数据失真。尽管评估政策中规定对于弄虚作假的情况要给予通报,但还是有部分院校在数据上造假。二是公开通报的机制不健全,无法及时通报各校公开的数据。此外,问责机制也不够完善,对于部分院校数据、信息造假问题,没有规定相应的惩戒措施。

三、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的展望

(一)将高职院校自我诊断能力纳入评估内容

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的三个发展阶段而言,尽管每个阶段政策的内容关注点不同,但基本上涵盖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条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就业等几方面的评估,对高职院校是否具备自我诊断改进能力几乎没有关注。而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自我诊断能力是评估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在评估体系中占据较大权重。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AACC)在对美国社区学院教学评估过程中注重引导社区学院自我诊断与改进,认为社区学院的自我诊断与改进能力是学院追求卓越,提升内部治理效率的重要保障。院校自我诊断能力的体现是在于其有相对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内部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完善的内控机制及制度建设来进行自我纠错。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自我诊断能力较强,之所以具备自我诊断能力,就在于该校建立了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意识与质量控制观,进而能够保障其纠错能力的履行。都柏林理工学院在其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中规定,每个学年,每个院系包括非教学单位进行自我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的责任人及具体措施。每5年学校组织相关力量对各个院系以及非教学单位进行评估,主要监测各个机构的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情况,重点评估自我诊断能力。

基于国外的相关经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体系中,应将高职院校自我诊断能力纳入评估政策内容,引导高职院校对自我诊断能力重要性的认知。进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诊断能力的提升路径,主动制定与实施相关改进措施,建立相关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了《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要求各职业院校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保证院校自我诊断能力的提升。

(二)将学生学习产出纳入评估标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在评估标准方面,一直是将高职院校作为客体,注重对师资结构、学校办学设施、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的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对学生关注比较多的是就业情况,而不是学生的学习产出。因此,在未来的政策发展中,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强化学生学习产出在评价标准中的比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对其产出进行评价。

AACC在对社区学院评估过程中,其政策目标较为明确,就是通过评估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是学生学习产出,社区学院应该保障其教育教学资源以及具体教学工作能够保障学生的学习产出,并将此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的标准。美国社区学院评估政策的标准维度很多,但学生学习结果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准。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在教学评估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质量的评价,这种评价标准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紧密相关,作为考察师资、课程、专业建设的一个辅助性指标体系[9]。由此,我国未来的高职教育评估政策,应该将评估课程建设情况、师资发展情况转换为学生学习质量情况,因为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的最终结果还是反映在学生学习产出方面。通过关注学生学习产出,即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体验,对教师教学、课程建设有倒逼作用。

现在,我国高职院校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与体验。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第一章内容就是“学生发展”,学生发展的相关标准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前景、自主创业情况等。由此来看,当前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不仅考察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也看重学生职业道德与思想道德,如人生态度、职业精神、社会公德等方面也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国将来高职教育评估政策的评估标准当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学习产出,改变以前对“教师教”的关注,实施对“学生学”的关注。进而将评估的价值导向聚焦到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当然,在评价学生学习产出时,除了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通用技能,还需要关注学生专业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实践行为、实践论理等。通过全面建立学生学习产出评价标准来推进评估政策的反思性、整合性发展,进而提升评估政策运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三)将问责机制落实到评估结果

问责机制是落实评估结果应用的重要机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结果应用中问责机制不到位,相关的问责标准不明确,问责程序也不规范。AACC在美国职业教育评估政策中明确要求,各社区学院必须对评估结果负责,对自身办学质量负责。比如美国蒙哥马利学院在其教育章程中规定,学院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促进社区更加富裕,学院要对人才培养质量及结果负责。在AACC的评估中,其评估结果应用充分体现了这种问责机制,对于评估不合格的社区学院做出相应的处罚,要求其限期整改,如果整改后依然不达标,取消办学资格,其学生、师资及学校资源并入邻近的社区学院。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在其办学章程也规定,学校要对所有员工、学生负责,力争使教师发展得到同行认可,学生发展得到社会认可。教学人员对学生培养质量负责,非教学人员对各自岗位工作负责。教师与学生每年要实施一次自我评价,评价结果接受同行监督,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随着我国“需求能力评估”政策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对评估结果的应用日渐重视。由此,在未来的政策改进中,应该将问责机制纳入到评估结果中,对办学质量差的学校与专业要落实问责机制,强化对问责过程的诊断,规范问责程序,明确问责标准,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四)评估政策应该与专业认证相结合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在我国高职教育评估政策中,注重对专业建设的剖析,但与专业认证尚未结合。因此,应在评估政策中纳入专业认证,强化专业建设过程的规范,进而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就专业认证而言,我国在实践中也作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发布专业目录、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制定顶岗实习标准等,进而以此来规范专业运行的过程。部分工程类高职院校开始对《悉尼协议》(我国未加入该公约)进行研究,探索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如果通过该公约的认证,就表示其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悉尼协议》是国际社会比较权威的高职教育标准之一,但是否适合于中国情况,还有待观察。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下称“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尽管这不是高职教育的专业认证,但其中国体彩票app下载专业认证程序、认证标准的设定,学校在专业认证上的责任落实以及专业认证的评价方法,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认证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因此,未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评估政策中要强化与专业认证的结合,将专业认证结果作为评估标准之一。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教学标准、专业建设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先在区域范围内推行专业认证,积累相关经验。对于工程类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借鉴《悉尼协议》的相关理念与标准,先行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互认体系。对于师范类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专业认证实施办法”的相关内容,率先建立行业内的专业互认体系。不管是哪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认证过程中,均要强化内部诊断机制,对专业运行的质量及建设情况实施定期检查,构建专业建设控制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作者:李纯真)

信息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8-12-5

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行动逻辑与启示

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是以寻求校企双方利益切合点为基础,由应用理论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是内隐性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外显性技术应用的过程。通过政策引领、利益驱动以及知识势差三维向度,构建以内驱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三维驱动模型。

(一) 政策引领

从宏观角度来看,政策引领重在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为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资源的流动搭建科研成果形成、交流、转化以及共享的平台,实现技术资源在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理配置;从微观角度来看,政策的引领作用包括制度保障、指导实施、权责分明以及行动指南,使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能够在法理的范围内实现有效转化。

(二)利益驱动

对于任何一个直接或间接参与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利益主体而言,各主体以“利己主义”为行动的利益取向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直接动因。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益驱动包括社会利益、职业教育利益以及个人经济利益。其中社会利益趋向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科研成果转化动机中最为根本的、理想的境界;职业教育利益则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辩证、和谐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而个人经济利益则是以知识产权为出发点,实现个体经济利益。

(三)知识势差

知识位势促使社会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在不同知识场域中利益主体一般包括知识数量势和知识质量势,这便产生了知识的流动。职业院校在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具有高技术性知识势差,而企业则具有高实践性知识势差。由于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知识势差导致知识由知识势差高的主体向知识势差低的主体流动,这是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的内生性的动因。

二、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行动逻辑

(一)行动目的:工具性取向与价值性取向的融合

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是职业院校,客体是企业,主体与客体之间对于科研成果的取舍存在着目标一致性,但是对待科研成果的利益取向却存在着差异性,导致其行动目的的逻辑起点的不对称性。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呈现出一种工具性的取向。而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则更侧重于社会利益取向,呈现出一种价值性取向。这导致校企双方在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出现利益切合点不吻合。

(二)行动载体:单一化与多样化的选择

一方面,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要求职业教育要秉承开放的办学视野,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本办学模式;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并不是职业院校的“独角戏”,而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而开展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但是校企之间对于科研行动载体却存在着单一性与多样化的问题。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校企合作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最为主要的载体。而对于企业而言,科研成果的需求则包括自主研发、代理—委托研发、校企合作研发等选择。

(三)行动路径:坚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行动理念,多维层面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

1.意识层面:提升职业教育科研人员的认同感。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全面掌握社会产业的发展状态,及时回答“市场需要什么”,同时也要增强科研人员从事技术改造与革新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技术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或平台,回答“怎么去转化”的命题,职业教育要积极通过校企洽谈会、技术成果展销会、技术下乡、技术进企业等多种形式,为科研人员搭建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平台,在意识层面上摆脱“学院式”的技术局限,向“实践式”的技术发展转化。

2.制度层面:产权的法理性与成果转化的制度化相得益彰。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产权问题是一个模糊的学术概念,从个体智慧劳动付出来看,科研成果确实是属于私权范围;但是从职业教育科研成果产生的场域、载体、媒介等而言,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权范围。有些地区和国家将知识产权赋予了人权蕴意,是对知识产权属性的一种理论假设,但是足可以看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因此,职业教育应以法理为依据,厘清科研成果的归属权,并以制度的形式为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运行层面:管理运行机制与资源保障运行机制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从“导、管、治”层面搭建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运行机制。要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引导职业院校参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真问题”。同时还要从机制层面进一步搭建校企合作的治理结构,实现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精准转化;另一方面,可以从“人、财、物”层面搭建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资源保障运行机制。

4.利益平衡层面: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对于企业而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在于市场需求,呈现出工具性的取向;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呈现出价值性的取向。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两个利益主体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所持有的利益取向存在着差异。因此,职业院校要从市场的需要出发,瞄准产业技术难题、市场前景好、消费者需要的科研项目。同时职业教育的科研成果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人民和时代。

(四) 行动评价:多主体、多维度、立体化综合评价体系

一方面,从多主体治理情况进行评价,对利益主体权利实施、制度履行、过程性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另一方面,从成果转化的多维度指标评价,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则要从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育人效益、技术革新等指标进行评价。同时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呈现出立体化的路线,从而构建立体化评价结构。

三、 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行动逻辑的启示

(一)知识对称与流动:凸显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运动的状态;而矛盾的特殊性则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所在。因此,一方面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要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识到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承载和发展的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就要求科研成果的研发和转化过程都要以职业院校本体为主,同时也离不开企业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实施、论证与转化的全过程要遵循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客观、科学地认识到企业的技术需要,合理地把握知识在校企两者的对称关系,实现科研成果的精准转化。

(二)技术研发与育人:凸显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的可分性和统一性的一对哲学范畴。整体性是强调事物是由诸多要素的有机统一,呈现出同一性的发展态势。而部分则强调整体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呈现出个体性的发展态势。从部分来看,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是局限于科研成果本身转移到企业生产线上。从整体来看,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包括科研成果本身的转化,还应该以此促发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全面改革。因此,职业院校要从部分的角度出发,重视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研发与转化;同时还从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考虑,将其列入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设计中,特别是将专业、课程、教学、师资等纳入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作者:方绪军 王屹)

信息来源:《职教论坛》 2018-12-7

特色高职的发展逻辑

特色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特色有明显区别。前者是指高职院校从外延到内涵已经具备不同于其他院校的标志性特征,已经上升到高级阶段;而后者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并未上升到整体特色的高度,尚处于初级阶段。

特色大学是世界高等教育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任何大学要想在林立的大学体系中“扬名立万”、保持强劲的竞争优势,都必须成为特色大学。世界顶尖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如此,其他高校也概莫能外。因此,作为特色大学的一种类型,特色高职院校同样是所有高职院校的追求。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这座金字塔的塔基和重要拼图,其固本强基的作用不言自明。然而,如何夯实这一基础?仅靠庞大的数量显然不足以支撑和提升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必须不断彰显其特色,并最终产生一批质量上乘的特色高职院校。当然,特色高职院校绝非一蹴而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第一步,高职院校凸显特色。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奠定基础、探索特色的初级阶段。当下,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竭尽全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还沉醉于国家政策倾斜和地方政府扶持的喜悦之中,坠入“温水煮青蛙”而浑然不觉,对日益迫近的危机并无清醒认识。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不再局限于普通高校,已经完全渗透到高职领域。地方大学和新建普通院校深感来自“双一流”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及省重点建设高校的多重压力,不断推陈出新、谋求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道。因此,各高校都在认真梳理自身优势,补短板、厚基础、强特色,努力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极。

作为办学历史更短、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较弱、生源质量更低的高职院校,尤其应该朝乾夕惕,时刻感受“狼来了”的危险信号,从而通过汇聚校内外各项资源,擦亮特色、强化特色。任何一所仅靠政策倾斜和扶持、却无法彰显特色的高职院校,是不可能持续发展和逐步强大的,只会更加弱势和自我矮化。

第二步,高职院校发展到特色化阶段。特色化是特色进化的中级阶段,主要体现为凝练特色、彰显特色。高职院校只有在持续彰显特色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向特色化进发。没有特色就奢谈特色化,无异于痴人说梦。反之,只停滞于特色阶段,也难以更上一层楼。特色化是将少数专业特色固化并逐渐向其他专业扩展,让更多专业受益,从而最终实现学校整体特色化的中期目标。从数量上看,高职院校特色化基本上要做到三成左右的专业具有显著特色;从质量上看,这些特色专业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并且与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和特色化方向相一致。

高职院校特色化是承上启下的第二阶段。它在巩固第一阶段成果的同时,又能够为下一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特色化既是特色的扩展与上升,也是特色的长期积淀与深耕厚植。

第三步,特色高职院校的雏形与成形。特色高职院校是高级阶段,集中体现为:特色业已成形、固化,并全面体现在大学各个领域、影响全体师生价值观和行为。这一过程是养精蓄锐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摒除杂念、用心如一的历程,更是一个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的历程。此期,必须分两步走:雏形与成形。雏形是特色高职院校的入门和初始阶段,标志着高职院校已经进入高水平运行轨道,主要体现为:一半以上专业具有明显特色,其中一成以上专业已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学校整体水平位居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

成形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最高阶段,是高职院校特色化的成熟时期。其主要标志如下:大部分专业具有显著特色,其中三成左右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个别专业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学校整体实力雄踞世界一流前列,在国内可与“双一流”名校比肩。

当然,高职院校特色化是一个五十年、一百年的宏远目标。当下,高职院校只要朝着“特色发展—特色化—特色高职院校”的逻辑范式稳步迈进,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作者:胡解旺)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12-4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

2006年,教育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共计重点建设788个专业群,许多省份也逐步推进专业群建设。随着高职这10年来专业群建设的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国家层次、学校层次与专业层次之间出现了专业群层次,怎样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理论与实践者关注的课题。因此,笔者在分析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其优化原则及保障建议。

一、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还存在专业群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与宏观层次的国家、学校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微观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下一般粗”的趋同倾向,没有体现出专业群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其次,在模式构建方面,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并不是基于产业链新建的,而是在各专业若干年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因此在实践中要么偏重专业个性,专业群内各专业自成体系,要么偏重专业群共性,侧重核心专业自身建设及辐射作用,而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的个性。

再其次,在模式描述方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少,大多仅仅为体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阶段、过程或方式,如“对接”“驱动”“结合”“模块”等。

最后,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推进方面,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各自为政现象比较普遍,难以形成专长和品牌,各专业资源共享程度差、利用率低等。

二、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的关键。针对目前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其优化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推进五个对接的原则。一是分析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要求,推进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需求对接;二是分析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推进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分析相关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推进专业群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对接;四是分析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要求,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第二,体现职业特征的原则。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或个体的占67%,就业于300人以下规模中小型用人单位的占53%,与其他省份的高职院校大体相当。而民营企业或个体等中小型公司的岗位特点不同于大中型公司的分工细化、领域窄而精,而是一人多岗、领域宽而泛,因此培养适应中小型公司需求特点的人才必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趋势。

第三,发挥核心专业优势的原则。在专业群建设特别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优势和辐射作用,将核心专业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创造性地推广运用到有较高关联性的专业群其他专业之中,带动各专业共同发展。

第四,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宏观层次的国家、学校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需要接地气,与微观层次的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需要覆盖各专业。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方式需要体现通用的职业教育规律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共性要求,更需要体现职业特征、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及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个性特点。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需要体现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共性,同时需要体现专业群内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个性,围绕各专业的共性要求构建共性课程,围绕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个性要求构建个性方向课程等。

第五,注重系统设计的原则。一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系统设计,要做到专业群理念与思路、目标与规格、过程与方式的有机协调和统一。二是专业群内各子系统的系统设计。就专业群课程体系而言,需要设计由职业岗位群基础技能相对应的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职业岗位群核心技能相对应的专业群核心课程、不同类别岗位分立技能相对应的各专业培养方向“模块”课程、职业岗位群拓展技能相对应的专业群互选互认课程组成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从而体现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个性的对接。

三、优化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对策

一是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方面。要成立由学校及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专业群共建共管委员会,共同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建设教学资源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行业需求相吻合。同时,建立健全包括学分互认、课程互选、质量评估等一系列专业群管理制度办法。

二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深入分析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提炼专业群培养人才的共性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在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共性的基础上,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在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差异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特点,建设富有特色的各专业 “模块”课程。同时,根据“服务域”人才需求特点及趋势,构建若干门专业群互选拓展课程,体现专业群的适应性和拓展性。

三是过程控制方面。要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专业群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与企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其中,要围绕专业群对应岗位工作的项目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学中说”;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体现“做、学、教、说”四位一体。同时,还要以过程控制和动态考评为思路,设计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专家评价与教学常规考核、行业企业考核、取证合格考核、竞赛成果考核、第三方评价等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

四是教学条件建设方面。要依据专业群“服务域”人才需求的核心岗位能力,按照识岗、跟岗、顶岗的职业成长规律和递进原则,构建专业群纵横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校内与校外基地建设相结合、兼顾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的总要求,建设专业群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实训体系。同时,按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建设包括校企互动的专业群平台、统一规范的各专业平台、系统配套的课程平台等组成的专业群资源体系,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

五是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立足校企互培共育,努力建设一支职业实践和教学技能并重、与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匹配的跨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兼职教师库,参与专业群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教学任务。同时,推进专任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工程,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作者:许建民)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11-6

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规格定位初探

高职本科发展转型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基本问题。这一规格需要遵循以下逻辑前提,即要联系中高职人才规格定位进行系统性思考,要有利于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要有跨界整合的哲学思考,要进行自身定位的元思考。采用中高本系统比较的方法,从性质、特点、价值几个维度分析高职本科人才规格定位的内涵,得出了中职是培养经验技能、操作型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是培养策略技能、复合特征的高端型人才,高职本科是培养拥有智慧技能、知识技术性特征的创新人才的结论。

一、高职应用本科产生的逻辑因由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是学术和精英教育的“产床”。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迅速膨胀的本科院校和人才培养数量,使精英的身价开始“缩水”、含金量被“稀释”,尤其是扩容背景下,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处在精英不“精”、能力不“能”的尴尬“夹缝”中,办学定位不清、专业特色不显、就业效果不佳,转型发展成为这类院校的必然选项。第二,从人才需求的比例看,“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供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而我国当下的比例按通常人们所说的,“高职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来反推,也达到50%,远远超过20%的需求量。显然,这样的人才结构必然造成人才供求的失配。一方面,大量过剩的人才“萝卜”找不到自己的岗位“坑”;另一方面,大量期待高端知识技能型人才来填充的岗位“坑”又空着,非常不合理。所以,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强调:“在传统的大学理念中,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但是,中国社会不仅仅需要研究高深学问的专门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性的、应用性的、职业性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数以千万计”的这类人才,显然不能与应用技术类本科人才无涉。第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连续34年以10%的速率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已发展到了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驱创新发展的关键期,对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高移。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指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关键是要有升级版的劳动力结构与之相适应。”第四,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产业的转轨升级过程中,面临着产业链整合、工艺流程改造、优化管理、技术创新等重大使命,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相应的人才能够担当这样的使命。这样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可以解决高难度操作问题。二是完成技术革新和工艺流程改造。三是适应性强,可以适应日益普遍的岗位流动。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叠加效应,使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培养更高层级、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势所必然。

发展高职本科是职业教育由来已久的期冀,是职教人心中难以释怀的一种心结、守护的一个发展梦想,也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必须补上的一个“缺环”、建构的一个层级。2014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教大会一个最大的创新“亮点”,就是对发展本科高职的明确定调和适时“松绑”。《国务院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五条,“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在第二十二条中,又强调“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到,“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可以说,这些顶层的政策信息吹响了高等职业教育向着本科领域挺进的进军号,是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过程中迎来的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职教发展的里程碑,它将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再次蓄能,使其能量“满格”,重新上路。

发展高职本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澄明,其中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就是一个首当其冲的前提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就不明确,规格标准就搞不清楚,所谓培养,就只能是盲从的培养,糊涂的实践。就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梁卿博士指出:“从当前来看,当务之急是要理清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本科技术技能人才或应用型人才。这虽然正确,但对引领人才培养来讲并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本科技术技能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思考和浅见,意期引“玉”和引发深入的思考探究。

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规格思考的逻辑起点

什么是人才培养规格?规格,原指产品所规定的型式和标准。这里所强调的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人才产出的质量规定和式样,它是目标层面的规范。对应用技术本科转型发展具有定位引领的方向性意义,也是人才培养必须率先明确的逻辑前提。因为不同的目标必然导致不同的教育设计。而只有搞清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才能确定“如何培养人”的方案。

(一)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要进行系统性思考

高职本科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链条上的一环。考量其人才培养规格,一定要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用整体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人才的不同特性和系统布局,明确中职、高职、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不同规格。不要一研究本科人才规格,就只看到本科这一个“点”,就把它“择出来”进行孤立的、割裂的、静止的思考,而不及其余。这样极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顾此失彼的定位偏颇,迷失本科人才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所处的方位、应有的归属和定位。换言之,高职本科人才规格的定义,一定要放在与职业教育其他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于比较系统中和坐标上予以澄明和揭示,才能看清中高本不同层级职业人才的规格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高职本科人才规格定位的逻辑因由及科学性,才具有令人信服的定性价值和逻辑力量。

(二)本科人才规格定位要有利于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

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是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战略布局的诉求,《国务院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这对打破“天花板”,打通“断头路”,建构我国纵向到顶、横向到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极大的“利好”。相应的,对“中高本”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也一定要有体系意识,使其规格定位既相区隔、又相联结,既是独立的纽结、又属系统的网络,形成相互关联、彼此衔接、层级呼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要有跨界整合的哲学思考

职业教育不同于定界的学科教育,定界的学科教育是以知识为主的,培养的是研究型、教学型或研究教学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则不同,它是跨界和整合的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也应该具有跨界属性。例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高职人才规格的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型”的定位描述,即体现了跨界和整合的理念。同理本科高职人才的规格定位也应该循着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界定,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本质属性。

(四)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转型要进行自身定位的元思考

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究竟是转为职业教育本科,还是转为普通本科应用,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位。关系到究竟是归属普通高等教育体系,还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大问题。我们认为,要转就彻底转过来,转到职业教育的轨道上来,充当职业教育的“鸡首”,放弃普通本科“牛后”的地位和留恋。这是关乎人才规格定位的前提性问题。如果是普通本科应用,按照国际上人才的“四分法”,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类型,它是属于工程和技术型人才。如果是职业教育本科,就是技能型人才,是有一定区别的。职业教育本科只有纳入职业教育类别和体系中来,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转轨,而不是形转而实不转、而神不转。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在中国—爱尔兰应用技术型教育创新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发言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也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讨论,就应该建立在这一定位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这样,所建成的职业教育本科才是隶属现代职教体系的,而不是与这种体系貌合神离“两张皮”的,果如斯,那将是违背本科转型本义和初衷的。

三、分析高职本科人才规格定位的三个维度

当我们把高职本科人才也归到技能性人才范畴和大类后,对这类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样的讨论必须放在与中职和高职人才规格定位比较的系统中,这样的讨论才是系统的、建设性的、富有逻辑层级性的和具有说服力的。二是职业教育类人才是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对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讨论,需要明确人才定位的几个逻辑维度。我们设定的几个维度是性质的、特点的和价值的。

(一)性质维度——技能

技能是什么?《辞海》的定义是: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叫技能。技能是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操作”难度增大而呈现出复杂性的动作难度技能;一类是基于“认知”思考增加而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知识含量高的技能。前者对应的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后者对应的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工人、技术员、技术师。技能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对待和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它是知识与技能的复合,技术与技能的联姻。它是职业类人才的共有本质。

技能也是分层次的。有经验技能、策略技能、智慧技能。分别对应于中、高、本不同的人才层次。经验技能是实操技能,是在操作过程中积累和习得的“怎样做”的技能。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技能旨在掌握“初级技能”,是实操层面的技能,要求“会做”,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操作掌握的,其所追求的是达到熟练的境界即可。策略技能是改进技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的“怎样做得好”的技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技能旨在掌握“高级技能”,它是策略型和改进型的技能,不仅要“会做”,而且要善于思考,能够“巧做”“做巧”,追求的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境界。智慧技能是高超技能,是对经验技能和策略技能的升华和超越,是追求“怎样做得更好”的,力图掌握技能操作的规律,达及“进乎技也”的哲学上的“道”的境界。比如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优化与完善,都是属于智慧技能的范畴。智慧技能亦指智力技能。姜大源先生指出:“技能最高层次为‘实践智慧’。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大国工匠’,是与钱学森等大科学家平起平坐的。”因为这种实践的智慧技能已不是一般的基于经验的动作执行的操作技能,而是指能够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智力活动,而完成的操作智力含量很高的复杂的高端技能。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应用技术型人才进一步走向智能化,强调知识和技术对技能的引领,在美国就有人提出“知识工人”的概念。概而言之,经验技能的最高境界是“熟”,策略技能的最高境界是“巧”,智慧技能的最高境界是“道”。《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寓言,颇能说明这几种不同技能的关系。“族庖,月更刀,折也”。一般的厨子解牛是用刀砍,所以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但他也会解牛,这是经验技能。“良庖,岁更刀,割也”。好的厨子解牛是用刀割,一年换一把刀,这是策略技能,已经做了改进,有了“巧”的成分。“今臣之刀十九年矣,而若新发于硎”。而这位姓丁的厨子一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因为他对牛的感知是“目无全牛”,解牛上手时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应牛体结构的缝隙而运刀,所以他的技能已达到了顺应规律、“进乎技也”的境界,是一种智慧技能。本科高职人才应追求智慧技能的培养。

有人也许会质疑,我们为何只提技能而避谈技术,难道职业教育不培养技术人才或人才的技术吗?这样的质疑当然是有道理的。我们的回答是,技能和技术是不分家的。技能中包含技术,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技术也离不开技能,技术是技能的支撑和引领。所以我们讲技能,并不排斥技术,二者是内在融合、有机浑成的,只是就职业性和职业教育的主导倾向而言,我们突出强调了技能罢了。

(二)特点维度——能倾

教育心理学中将人的能力倾向简称为“能倾”。它是指一个人经过适当的学习或训练后展示出的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可能性、潜力和特长。中高本不同层级的职业人才其能倾取向是有一定差异和不同的,彰显出三种人才的不同特点。第一,从能倾取向看,中职的能倾取向是操作。他们是一群形象思维占优,而抽象思维较弱的群体,学习知识的能力并不是他们的特长,但他们追新乐动,喜欢尝试,动手能力强,所以宜于培养成操作技能型人才。本科层面人的能倾取向是知识。他们是一群喜好学习、思维能力较强的群体,起码也是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知识基础见长的人。它要求这类“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理论水平和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把科学发现转化为工艺流程,把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管理。这种人才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工作的能力,还应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他们是知识技能型的人才。中职和高职本科,前者远离知识,故偏重操作;后者侧重知识,故弱于操作,都是执其两端而见长的。高职是复合型的,他们是介于中职的操作和本科的知识之间的,是执其两端取其中,双方的特点兼而有之,故而我们称其为复合技能型人才。概括起来,中职培养的是操作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是复合技能型人才,本科培养的是知识技能型人才。比如机械技术领域,从业者分为一线操作者、设备维修人员、装备设计工程师和机械技术研发人员。此三类人才可分别对应于中高本的规格定位和岗位层次。第二,从职业性质的特点看,职业领域的人才工作,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三种。这是三种内在含量不同、逐级提升的产业类型,其对人才需求恰与上述三种人才形成一个大致的对应关系。劳动密集型对应于中职人才,技术密集型对应于高职人才,知识密集型对应于本科职业人才。第三,再从不同的智力特征看,经验性智力是基于个人过往的经验(缄默知识),而形成的顿悟和动手制作能力,它是对应于中职人才的。组合性智力是指运用知识分析整理信息能力,涉及思考、判断、推理等能力,它是对应于本科高职的。高职是复合性的,既具有中职的经验能力,又具有本科高职的知识组合创新潜能,他们是介于二者之间复合性的。

(三)价值维度——功用

中高本不同层级的人才具有不同的价值区分,由此构成了人才规格定位的第三个维度,即价值功能维度。中职培养的人才是操作性的实用人才,重在动手操作的“用”,他们是那种一线的,能把设计的理念、图纸转化为实际产品的人。高职专科在本科高职尚未出现之前,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顶层存在,其所培养的人才亦被称之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既是技能的,具有中职人才的动手制作、经验操作能力,同时又是高端的,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比如同是汽车专业的人才,中职生更侧重实际的操作维修等,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则更多从事汽车故障排查与维修有关的工作。高职本科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并非本科人才独有,中职的经验操作、高职的策略复合人才都有创新。只是与其相比,本科应用型人才对创新的要求有鲜明的特点而已。这种创新对知识的要求更高,更加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将科学的新理论变成新技术,是一种开发性创新。这种创新不同于技术运用创新,技术运用创新偏重技能,技术开发创新偏重设计,它是以科学为支撑的、将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或社会活动过程。因而高职本科生应更加重视其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三个维度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对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高本三个层级人才的基本规格。

其综合描述性结论是:中职是培养拥有经验技能的操作性实用人才,高职是培养拥有策略技能的复合性高端人才,高职本科是培养拥有智慧技能的知识技术性创新人才。

(作者:张健)

信息来源:《职教论坛》 2018-12-13


● 他山之石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破解小专业,服务大产业

当前,高职教育“小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大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开展专业集群建设,破解“小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大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高职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的政策统筹与推进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任务。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专业群”,《意见》强调的是: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形成专业群。可以看到,此时的“专业群”主要指学校内部专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意在通过专业群带动发展,从整体上提升示范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中国体彩票app下载《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专业集群”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专业集群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成为共识。

二、集群、产业集群、专业集群的内涵探析

(一)集群具备以“四高”为特征的发展优势

集群,英文为Cluster。简单说就是将多个系统连接到一起,构成一个组,多个系统能够像一个系统那样工作或者看起来好像一个系统。这些单个的系统被称为集群的节点。集群的核心技术是任务调度。集群技术可以打造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扩展性、高稳定性等为特征的发展优势。

1. 高性能。集群的性能是集群内所有节点性能的叠加,系统吞吐量及数据处理能力与单一的节点相比有大幅度提升。

2. 高可用性。集群比单个节点允许同时接入更多用户、完成更多任务。任务调度技术可以完成集群环境下的资源配置,实现负载均衡。

3. 高扩展性。新的节点可以动态加入集群,从而不断增强集群的性能。

4. 高稳定性。当集群中的一个节点失效,它的任务可以由其他节点自动接管,有效防止单点失效。

(二)产业集群理论认为集群可以挖掘竞争优势

经济学领域对“集群”现象的最早认识源于100 多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工业组织,认为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形成“集群”。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在于企业可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助性工作的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需求,等等。

1990年,经济学家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群集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的、有效率的中间体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组织形态,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而不仅局限于考虑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

产业集群的概念为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研究确立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以及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三)专业集群强调结构性、强调区域统筹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专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国内职教界的专家和学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没有给出权威的解释。

借鉴经济学领域产业集群理论,专业集群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直面现代产业集群需求、优势资源集聚的专业组织形态,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在政府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统筹、调控、规划与引导下,以区域内某一特色或优势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以区域内高职教育专业或专业群为核心,相关专业和专业群在空间上的集聚。”

结合计算机工程领域集群技术,高职教育专业集群的节点是服务产业链和创新链不同环节的专业或专业群,相互补充、互为扩展。

专业集群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依托信息技术的虚拟空间和云空间。专业集群具备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扩展性、高稳定性等发展优势。专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是专业结构,专业集群的支撑要素是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及方案、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平台等资源和集群内互通共享的体制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专业群”与“专业集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进一步清晰。“专业群”和“专业集群”,两者体现的都是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理念,是不同层面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两种专业集约化发展形式。

“专业集群”的范围更广,它的节点可以是专业或专业群,节点之间具有结构性特征,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专业集群强调区域统筹,节点来自同一区域,可以来自院校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组织;专业集群的建设目标是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与贡献。

“专业群”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强调院校内部专业的相互依托,建设目标是院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

三、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贸流通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职业岗位群相近、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相同的原则,以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2个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系统构建了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移动商务、国际贸易、物联网应用、市场营销等专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商贸流通专业集群。

(一)跨界整合多种发展优势,实现集群内资源互通共享

在国家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主导和支持下,在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帮助下,现代商贸流通专业集群牵头制订移动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建设连锁经营管理、移动商务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双标双库”),以“双标双库”为引领制订契合现代商贸流通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以及实训装备技术标准,实现了集群内教学、师资、实训和科技创新平台的互通共享。

(二)专业集群建设的六个路径

一是建设集群内“平台+模块+拓展”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柔性和弹性;二是建立集群内专业辅修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胜任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三是与苏宁云商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集群内共享型实习实训平台,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四是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带动集群内专业建设指南、顶岗实习标准、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职业能力培训与考核标准、行业证书认证课程培训标准以及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提升集群内专业示范辐射能力;五是以国家级专业资源库建设带动集群内开放共享课程建设,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六是政行校企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吸引与集群专业契合度高的企业入驻园区,提升专业集群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解决高职教育专业集群建设面临的三个难题

第一,专业集群建设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及行业企业价值链实现需求,以学校优势专业为核心,带动一批相近的专业协同发展,共同服务行业企业内外价值链的实现。专业集群内各专业(群)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生态发展局面,融合度、协调性得到全面提升,一度存在的专业建设缺乏统筹、专业发展缺乏协作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在针对苏宁云商、华润苏果等企业以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国家级、省级行业协会开展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行业人才需求、职业能力标准以及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并推进实施。解决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够、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衔接的问题,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供需平衡。

第三,专业教学资源库在专业集群内全面开放共享,推动资源库成为教师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使用效率,解决了优质教学资源与行业发展不同步,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共享不够的问题。

(四)实现高职教育专业集群建设三种创新

1.聚焦双核,打造合力型现代商贸流通专业集群的模式创新(略)。

2.动态优化,构建专业——标准——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应用体系的机制创新(略)。

3.多路并进,实现国内与国外、线上与线下双线推广的方法创新(略)。

四、推进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集中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平台,努力挖掘专业红利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提出了集中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学科专业集群平台”的思路。“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的思路集成并且超越了专业集群、学科集群、产业集群,是高校推动人才培养体制系统性改革,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重大理念创新和发展方向。

从提高质量的角度,高校不能只是加固原有的“小舢板”,而是要集中资源营造“大舰艇”。从结构调整的角度,高校不能只做“加减法”,更要多做“乘除法”。“乘法”是将现有专业通过碰撞、融合、创新形成新的竞争力;“除法”是将发展定位进一步聚焦到服务面向的主要产业链和创新链,做大“压强”。

从资源优化来看,构建专业集群的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是按照核心产业—周边产业—附加产业的“产业链”思路,形成有机联系的专业集群;二是按照“关键岗位—次要岗位—边缘岗位”的“岗位群”思路,构建与岗位群对应、相互支撑的专业集群。

“产业链”思路和“岗位群”思路都应当遵循集中资源、整体优化的原则,以集群建设进一步紧密专业的吻合、以集群建设进一步挖掘专业的红利。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贸流通专业集群的建设,正是以2个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带动产业链相关专业协同发展。

(二)创新专业集群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打造发展优势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管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管理范式。这种管理方式条块分割,缺乏灵活变通,专业依据市场、产业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性差。对应专业集群的建设要求,这种管理方式难以实现人员调整或资源整合,难以激发专业集群组织的活力,不能满足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专业集群是一个在更广范围内的资源组合,代表了一种更复杂的专业组织形式。从构成上看,不仅包括集群内部的横向、纵向组织,也包括外部支撑性和服务性组织。

地方政府应当在专业集群的建设与管理中承担协调和指导的责任,负责指导专业集群的动态设置,协调专业集群的资源供给,保障专业集群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高职院校作为专业集群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应当以强化有效管理为核心,建立健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校政行企协同合作机制、技术服务与协同创新机制等机制保障,积极改进内部治理,提升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师资队伍、科研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等互通共享、协同发展。

(作者:薛茂云 王国庆)

信息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2-14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一带一路”培养国际化“工匠”

今年是中国与南非建交20周年。在12月3日举办的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上,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方主席发表讲话,鼓励有实力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到南非开展职业教育,实施好援助南非职业培训学院升级改造项目。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信院)作为高职院校仅有的代表受邀参加此次会议。从2017年开始,该校先后与南非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Merseta)合作首创“实习+实训”留学生培训项目,成立跨境三主体学院,服务当地工业转型升级,走出了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常信步伐。

2017年开始,常信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南非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Merseta)合作开启了“实习+实训”留学生培训项目。两年来,141名南非学生来中国进修高端技能,将“中国创造”带回祖国,服务当地工业转型升级,而这仅仅是常信院南非职教合作的开始。

一、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设立中南职教合作新模式

“在中国,我能明显感受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所带来的巨变,而南非,却尤其缺乏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纳米技术、自动化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在今年1月由常信院承办的中南职教合作磋商会上,南非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署长PATEL博士曾坦言,一方面,受惠于“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17年底,中南双边贸易额达291.7亿美元,中国对南非投资累计已超过250亿美元,另一方面,南非却有将近83万个高技能岗位无人胜任,中南产业合作与发展面临着技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

国家教育部门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走出去”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尤其是国家示范校等高水平高职院校,要有更大的作为。常信院校长周勇表示,作为始终专注于信息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人才培养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常信院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从很早就开始迈出,通过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努力,近年来,该校陆续获评“江苏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2017年国际影响力50强”等称号,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基础日渐雄厚。

2017年初,了解到南非当地中资企业的实际需求,经过远赴南非当地的实地调研和由双方政府部门牵头的反复磋商,常信院与南非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联合首次设立了留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公派项目。万事开头难,项目起初的推进并不顺利,“怎样契合当地师生的实际需求设置培养方案,怎样为南非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好包括条件、场地、后勤在内一系列的配套服务,都需要校企之间不断地协调并提出务实的举措。”该校副校长眭碧霞表示:“办学的国际化是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配备到校企合作做好综合改革。”为此,学校组建专项团队,跑企业、找资源、定方案、配师资……攻下了阻碍项目推进的各个难关。当经过申请和南非高教部专门面试的首批89名南非本科学历公费留学生来到学校后,校园里不仅增添了人文景色,学生们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为了让南非学生学有所成,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做了项目化教学与实境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培养模式,这在以往的高职院校相关培养工作中是鲜有案例的”。根据该校南非留学生实习带队老师宋波的介绍,这批学生先在该校机电工程、电气自动化、软件工程、网络通信工程4个专业进行半年的项目实习,又在苏州博众、南通中天科技两家企业进行半年的企业实训。“实习+实训”,让学生们真正进入中国高职教育模式,融入真实工作环境,技能水平得到了高效的锤炼。Jakovljevic Zivojin是一名毕业于南非东艾古莱尼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高才生,但当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实习时,仍感到“震撼”,他说:“在家的时候只知道中国有成龙、有功夫。在常信院的学习和中天科技的实习,让我接触到先进的技术、感受到大公司的管理。这是我在南非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除了学习技术,Jakovljevic Zivojin还爱上了中国的文化,他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叫“左大宝”,“常信的校园里多了我们的身影,我们也增添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我们是中南友谊的见证和桥梁。”目前,常信院2018年南非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也已开始。由于第一期学生均已在企业就业,并获得企业一致好评,今年项目一经启动,就得到了当地学生广泛的响应,经过严格遴选的52名南非学生于今年6月来到学校,即将完成前半年的校内实习。受到激励,该校也正在积极探索着与南非职教合作的下一步。

二、发挥政校企协同优势  打造中南职教合作新版本

“如果说南非留学生到中国来接受技术技能培养是中国体彩票app下载中南职教合作的1.0版本,我们目前正在打造将学校开到南非去的2.0版本。”在周勇规划的蓝图里,从引进西方优秀教学资源到输出专业、课程、师资、教学标准,是常信院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重要转变。2018年1月30日,学校与智能制造领域知名企业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非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三方携手签约成立“常信院南非博众学院”,拉开了常信院南非职教合作2.0的帷幕。

作为跨境三主体学院,插上中南合作翅膀的“常信院南非博众学院”,始终围绕政校企协同的职业教育特征开展建设:学院初期主要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设有“国内中心”和“南非中心”。“国内中心”由常信院负责建设,博众精工科技集团公司参与建设指导,并提供技术人员资源;“南非中心”设立在约翰内斯堡,常信院负责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并牵头制订培训标准,博众精工负责设备投入和实训师资建设以及操作规程制定,南非机构负责与南非政府、学校的协调、师资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的组织安排及培训证书在当地的认证。

在三主体架构中,企业走到教育的前台,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走出去的企业,我们十分希望能够招聘到当地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职校生,但是受限于当地的人才培养条件,人力资源成为制约公司在当地进一步发展的短板。”博众集团北京凡赛斯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志敏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当地政府机构的资源和企业本身的设备、实训条件相结合,让走出去的企业看到了大规模招聘当地技术人才的希望。当然,作为协同办学的中枢环节,常信院也在大力实施高层次国际化师资培训及专业动态调整等措施,拼接南非职教合作2.0版本的每一块拼图。目前,“博众学院”的场地准备、首批设备运送安装及师资选拔、课题体系设计已接近完成,将于近期启动试运行。

三、扩大教育合作影响  续写中南职教合作新篇章

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与南非职业教育合作的作用?从与南非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Meseta)合作伊始,常信院就没有停止这一思考。在范围上求效应,在深度上写文章,是该校交出的答卷。

在范围上求效应,就是扩大中南职教合作范围。2018年初,中国教育部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南非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联合中南58家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南职业教育联盟”,常信院作为首批成员参与其中,在12月3日举行的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上,“中南职业教育联盟”项目作为教育领域成果案例在会场展示,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高度关注,常信院的南非职教合作探索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积极回应。

在深度上写文章,就是发挥人才集聚优势,对中南产业合作前景及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做前瞻性研究。为此,由常信院联合中国与南非产业研究专家、政府人员和重点企业,发起的“中国—南非产业合作与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应运而生,目前该中心已引进了包括南非科学院院士在内的6位中国、南非高校研究人员,聘用了30位校内外兼职研究员,初步组建起专家库,承担4项委托课题,聚焦南非人文历史、经济政策及与中国产业、职业教育合作的第一期研究成果已初步形成。

“以‘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为纽带、‘常信院—南非博众学院’为基地、‘中国—南非产业合作与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为智库,常信院正在以自身为媒,不断拓宽中南职业教育合作领域,推动职业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向纵深发展。面向未来,我们有充足理由相信,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南职教合作会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作者:吴昊)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12-12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吸纳湾区新动能,构建双创新生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大而不强,人才培养规格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的发展需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东莞仅有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区位优势明显。学校主动回应新时代对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所提出的新命题,积极吸纳大湾区建设对高职提供的新动能,以创新育人模式驱动育人质量提升,形成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一、吸纳发展新动能 创新双创改革新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联动工作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出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及工作重点。完善体系设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双创教育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创新强校工程”“省一流校”及“省示范校”等重大建设项目中来,形成以领导小组牵头、各级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

深化改革创新,校企共建双创学院。贯彻落实《中国体彩票app下载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入中科创大及社会资本,成立东职中科创新创业学院,双方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项目孵化等方面共同投入,共同培养新时代优质双创人才。学院统筹全校双创教育整体布局,设院长1名,由校领导兼任;设副院长一名,由中科创大选派业务骨干担任。通过以双创学院为主体,以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中心及各院系为支撑,全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工作各有侧重,全面推进学校双创教育综合改革。

政校行企协同,共建双创导师库。教师是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学校一方面在校内遴选具有资质、能胜任双创课程的教师担任兼职导师,另一方面聘请一批熟悉本行业、本产业情况,有行业公认的专业能力、强项和绝活的技术人才担任双创导师。聘请了智能制造行业李泽湘、张国军和印刷行业高峰及园林行业汪华清等大师级人物,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印艺大师工作室、园林技术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以项目为带动,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育人质量。学校还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建立了双创导师库。目前,导师库有来自企业的创业导师112名,形成了储备丰富、行业齐全、热心教学的双创导师库。

过去几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大中城市社科先进工作单位”、国家教育部门“中美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建设院校”、国家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以及“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

二、聚焦湾区新发展 构建双创育人新生态

贯穿育人主线,构建育人新生态。学校双创教育改革始终围绕“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主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双创实践平台、打造师资队伍、开展项目孵化、培育双创社团等途径,构建了符合高职办学规律,契合学生成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计算机工程系郑唐兵同学的创业故事是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典型之一。2015年,郑唐兵同学创办了东莞墨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6年,墨非文化公司获得光大创投基金投资100万元。如今,他的互联网公司服务东莞各大高校,“冒泡校园”“冒泡出游”“今日莞工”等微信公众号成为东莞大学生极具活力的社群,服务的大学生已超过5万人,占东莞高校在校大学生的60%。他的创业事迹先后被《南方都市报》、东莞阳光网、南方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遵循成长规律,绘制双创课程地图。对照学生学习历程,设置了三类双创课程,绘制“2+0.5+0.5”的双创课程地图。三类课程分别是通识课程、专业(群)核心课程、“专业+职业”课程。通识课程贯穿学生大一、大二全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课程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螺旋式成长相匹配;大三阶段,学生通过创业实践和顶岗实习,提高双创实践能力。

健全学分体系,全面服务学生发展。在通识课程等三类课程基础上,构建通识启蒙课程、专业融合课程、精英实战课程、讲座补充课程及创业实践活动的五层课程,各专业双创教育不得低于4学分。课程分别以必修、选修、讲座及活动等多元方式开展,纳入学分管理,构成了五层多元学分体系。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创业团队获批入驻学校创客空间等实践项目,均可以通过申请认定得到相应学分。参加挑战杯等系列比赛获得奖励,可以申请相关双创专业课程免修,实现双创学分与专业课学分的转换及替代、减免专业课学分。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创业意识强、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的青年创业者。王卓龙同学是学校2013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自动化专业技术,加入学校机电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团队,在老师带领下参与企业自动化项目开发。毕业后,他凭借过硬的本领和扎实的创业知识,创办了东莞市安胜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至今已研发多套智能机器人集成系统,成为比亚迪、富士康等公司的合作供应商。

三、夯实平台建设 提升双创综合素养

依托项目载体,在双创基地实践中自我赋能。依托省技术工程中心、市技术研发中心及校级技术服务中心优势,充分利用学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各系部先进的实训平台,打破专业壁垒,共享各实训资源,鼓励师生跨专业组建团队、参加各类双创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创业平台中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与服务,增强了双创技术技能的积累,实现从创新、创业到创赛的进阶式成长。

学校政府绩效评价服务中心以社会服务项目驱动方式,带领师生团队,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市财政节省资金超过5000万元。近5年,300多名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先后承接财政支出项目100余项,社会服务到款额400多万元,学生双创能力得到了提升。师生团队撰写的《东莞市社工购买专项经费绩效评价项目》报告获得省市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在业界引起良好反响。

建设创业基地,在创业实践中提供全面保障。学校将第三教学楼改造成4000多平方米的双创实践中心,建设了双创展示中心等6个集专业建设与学生双创教育于一体的基础平台。搭建了数字创业学院——乐创学院,支持创业团队孵化项目。学校还和人力资源部门、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等积极协调互动,共同为学生提供帮扶、指导和一站式服务。陈志高同学创立的“学盟文化公司”等实体化项目被选送入驻松山湖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完善投入保障,打造高职特色创客校园。学校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设置奖学金,支持双创教育教学,资助双创项目。2018年,政府部门专项支持学校创新创业资金达800多万元,获得企业捐赠资金达205万元;学校被认定为东莞市首批创客培育学校。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突出人才培养核心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教育部门职教中心研究所统计,近5年学校获国家授权专利130项,专利数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49位;CNKI收录期刊论文数居全国高职院校第13位;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量位居全国第10。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这些成绩反映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双创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也为学校建设具有东莞特色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玮炜 肖霞 贺定修)

信息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2-11

关闭窗口
中国体彩票app下载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开封大学 发展规划处 高教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