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新闻中心部门概况规章制度督导简报知识园地资料下载
 知识园地 
  知识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园地 > 知识园地 > 正文
 
课程思政释义
2022-09-20 10:31 百度百科  审核人: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历史演变

2004 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中国体彩票app下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 [1]  。上海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重心由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转变为注重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在此进程中,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 [2]  。
第一阶段:2005 年起,启动实施“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上海于 2005 年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教育”),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两纲教育”十年来有一个核心理念,即“学科德育”理念,就是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根据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所蕴涵的德育资源,上海编制了学科德育“实施意见”,逐步修订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统一,为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所有课程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在总结过去 10 余年上海德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最重要的经验是要提升德育实效性,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合进各学段、各学科 [2]  。
第二阶段:2010 年起,承担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聚焦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2010 年,上海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以此为契机,在“两纲教育”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构架,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着眼纵向衔接。紧密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依托各学段德育工作基础,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重点在学段的纵向衔接上下功夫。二是“横向贯通”。就是要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空间)之间打通。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三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第三是“三位一体”。就是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优势,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挖掘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这个阶段的探索,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主要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阶段政治课程的衔接,重点解决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知识简单重复、层次递进不明、与学生身心发展匹配度不够等问题,切实提升大中小学德育实施的有机整体性 [3]  。
第三阶段:2014 年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2014 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 年)》。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构建三个制度体系:一是以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为本为重点,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育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二是以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形成科学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管办评”制度体系;三是以加强资源共享,促进融合互补为重点,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在三个目标体系中,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核心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 [3]  。
这个阶段探索,上海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认识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2]  。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

编辑 播报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4]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

编辑 播报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体彩票app下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4]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

编辑 播报
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不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其体现的正是协同育人的理念。作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能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 [4]  。

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

编辑 播报
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将这三者进行了割裂,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亦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 [4]

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

编辑 播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国外的有益做法可以借鉴,但是从根本上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人才培养体系涉及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等,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课程思政正是要立足于构绘这样一个育人蓝图,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4]

课程思政的思维是科学创新

编辑 播报
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既要树立科学的思维,也要树立创新的思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明确要求,即“四个正确认识”,其要义就在于要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社会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其首先所展现的就是一种科学思维,它强调要用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不能陷入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泥沼,将理论导向神秘主义。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风云变幻,各种社会思潮观念激烈交锋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要顶住压力、抵住侵蚀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对学生的危害。其次,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它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曾关注到的。而且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过程中,也更需要创新思维,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 [4]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开封大学督导室 中国-开封 联系方式:0371-23810007    邮政编码:475004